但是称重结算的金额仍然会大大超出消费者的预期。这种由自己一手酿成悲剧的消费体验,让大多数年轻人即使被“刺了一刀”,还是选择吃下哑巴亏。 年轻消费者频繁掉进“称重刺客”的陷阱,究竟是年轻人吃了“缺乏生活常识”的亏,还是商家有意为之?惊蛰研究所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到事情的真相。 一、“称重刺客”无处不在 惊蛰研究所走访发现,被网友称为“刺客”的店铺,大部分位于商业广场或购物中心,以独立店面和开放柜台为主。这些店铺大都是用散装零食,其中以话梅类果脯蜜饯和糖果为主,容器的外壁贴着相应食品的价格标签。
虽都是明码标价,但这类零食商家对价格单位的标注与大众日常所认知的计价方式有所区别。惊蛰研究所随机走访了位于上海的“槑子君”“话话的梅梅”“甜甜梅梅”等多个品牌柜台时看到,价格标签均是按照g即“一两”为 加纳 whatsapp 数据 标准单位标注的单价。 洞察丨称重刺客盯上年轻人 商场摊位上的价签惊蛰研究所拍摄 此外,有的店铺还在价格上暗设玄机。例如,同一店铺、不同商品的价格单位设置并不统一,部分价格较高的蜜饯标价以g即“半斤”为单位,单价元到元不等,而价格相对低的则以g即“一斤”为单位,单价元到元不等。
小江曾在菜市场购买了个常规大小、单价元一斤的玉米,现场称量结果显示个玉米重达斤,总价余元。回家后,她使用体重秤进行验证,发现实际重量不到斤。自那以后,小江每次买菜都会带上便携式电子秤。 二、“称重刺客”专割年轻人? 惊蛰研究所了解到,在被称重商品“刺”到的消费者中,年轻人占大多数,并且大多数年轻消费者在面对超出预算的消费金额时,会选择默默接受然后支付账单。 后小李向惊蛰研究所分享了自己被麻辣香锅店“暗杀”的遭遇。